试探性地咬人。
婴幼儿有时试探性地咬他的妈妈或者其他照顾他的人。这时,家长要做出及时反应,制止孩子。
随着脑神经和运动神经系统的日益健全,这时期的孩子试图不断满足自己的各种好奇心。因此,咬人行为可以说是孩子满足探险心理的一种表现。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色彩鲜艳或者形状各异的玩具,以满足孩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好奇心。
长牙的时候,孩子也会经常咬人。这时,家长可以把安全的东西递给孩子,任孩子随便啃咬。
孩子咬人时,家长首先应该弄清楚咬人的原因,然后再积极介入,以帮助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让孩子慢慢地成熟起来。
孩子偶尔也打人、挠人或拽他人的头发。这时,家长不要做出过激反应,而要轻轻地对孩子说:“那样做不好。”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长时间的说教,简单明了的一两句话就可以了。这样,孩子更能迅速而正确地领会家长的意思。
心灵处方——孩子咬人时,不妨这么做:
1.先把两个孩子分开,看一看有没有受伤。
2.不要责骂或惩罚孩子,而要心平气和地对待。
看到孩子咬人,有些家长很生气,也很担忧。但是如果惩罚过重,孩子的内心深处会充满怒气和怨气,而这种怒气和怨气容易生成敌对情绪,等它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更加频繁地发泄出来。
3.被咬的孩子和咬人的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心。
先看一看被咬的部位需不需要接受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关心挨咬的孩子时,千万不要忽略咬人的孩子。要记住,咬人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关心。
4.家长要告诉孩子,当自己痛苦、生气或者不舒服时可以向老师或家长求得帮助。
这些话不应该是表面上的话。孩子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家长或老师一定要全力以赴、尽心尽责,以最大限度稳住孩子情绪。
5.和孩子说一说发生过的事情。
如果想和孩子谈话,就应该先稳住孩子情绪,然后再进一步和他谈。谈话时,家长可以采取做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
例如,让孩子说出周围的饭桌、玩具、杯子、铅笔以及椅子等等物品的名称,并让他区分可咬和不可咬的东西。在区分过程中,不要只觉得孩子的想法很荒唐,而要认认真真地告诉孩子并引导孩子。比如你可以把汽车、小型吸尘器或鞋子等玩具一一摆出来,并饶有兴趣地问孩子:“难道这些真能咬?”如果孩子点头或表示疑惑,家长就可以笑着说:“你咬咬试试?”这样,孩子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然而然明白哪些东西可以咬而哪些东西不可咬。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把别的小朋友咬伤了,那么家长要及时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生气时的表现、特点等等。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家长可以了解有关孩子的更多信息。除此之外,也可以和老师谈一谈应付咬人行为的对策,这对于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有一定帮助。
有时,家长会问:“你咬人,想过他人感受吗?”这种谈话方式,有时会滋长孩子的不良心理,即“我的攻击性行为,能引起妈妈关心,她能和我进行亲密谈话”。可见,围绕问题行为和孩子进行谈话本身,能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这样的经历,也会纵容孩子继续做出咬人行为。所以和孩子进行谈话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